嚴厲監管降杠桿
一月份的金融數據中,銀行信貸數量暴漲,社會總融資數量就明顯地不如預期,中國經濟在嚴厲監管下出現了機制性降杠桿。
嚴厲監管降杠桿
其實,強監管、去杠桿、防風險,在十九大結束后就陸續展開了。對于大資管的限制、非銀行金融機構借貸的限制,已經劍指銀行表外業務了。銀行被要求迅速清理非標金融,許多產品只進不出,不作續借,三年內分階段完成處置。這是筆者記憶中最強悍的金融監管措施,銀行的表外業務迅速收縮,過去的跨資產監管盲點上的產品也被勒令停止。銀行的表外信貸擴張,是過去數年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資金來源,一夜間流動性蕭條了。
自從2003年,中國就只有信貸的上升周期,沒有下降周期,所謂的宏觀調控均在經濟失速時候不了了之。信貸超額擴張、表外擴張、跨資產種類擴張,是這輪周期的一個突出特點。天量的流動性幫助經濟克服了SARS、雷曼危機等事件性沖擊,也令中國經濟向內需轉型,更打造出世界級的基礎設施,但是也派生出許多后遺癥,帶來了金融長期穩定上的隱憂。
中國的高杠桿債務主要積聚在地方政府和國企身上,不少地方政府處在借新債還舊帳,甚至寅吃卯糧的地步,其債務風險比起美歐日的政府債違約可能更高。在房價飆升和“轉杠桿”的引導下,中國居民的負債水平近年大幅攀升,房價一旦有大的波動,消費甚至社會穩定均可能受到影響。
信貸有周期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是規律。不斷地放水可以延長信貸擴張的時間,但是無法抹平信貸周期,人為干預越多,力度越強,最終的反彈就越大,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系統性風險就越難承受。
當信貸擴張到了一定高度,去杠桿早晚會發生,懸念不過是政府/監管主導還是市場主導。中國有一個強勢、有效率的政府,杠桿幾乎全部內債身上,資本項目大體上未開放,銀行幾乎全部掌握在國家手中,這為去杠桿過程中經濟軟著陸提供了基礎。不過,任何金融去杠桿都會面臨更大的風險,不過主動去泡沫,比市場觸發的債務危機更容易控制,成功機會更大。
當然,目前的去杠桿是政府主動舉措,目的在于防范風險,而非織造新的更大的風險?,F階段流動性整體來看仍算充裕,不過勢頭已經逆轉,實體經濟感受到貨幣環境的冬天,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筆者認為流動性收縮的風險基本上集中在2018-2019年。
周期是經濟生活中無法規避的現象。有上升周期,就會有下降周期,接下來是新的上升周期。下降周期,為經濟提供了一個出清的機會,從勞工市場到庫存,從股市到房市出現一次必要的調整,為下一個周期奠定基礎。筆者相信,未來幾年中國經濟既會出現流動性收縮和周期性回落,又會出現結構性轉型和科技創新突破,風險與機會均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