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的宏觀經濟,投資者可以大體了解一下,不用研究得特別深。下面列舉幾個筆者經常參考的宏觀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GDP):指一個國家(國界范圍內)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常規理解:GDP增速代表經濟向好,回落則反之,因為股市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所以,GDP增長算利好,回落則為利空。按照這種說法,GDP如果好,則實體經濟好,但股市不一定好。大家應該知道,2008—2013年中國的GDP增長速度非???,但股市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所以,對GDP的常規理解無法幫助投資者在股市中把握好行情。
GDP
實際上,GDP越大,讓人感覺經濟發展越好,所以,資金大量做實體經濟,其實對股市的實質作用并不大,只能提振投資者的信心而已。GDP減弱的時候,投資者在心理層面減弱投資預期。但是,實體經濟不好,反而資金會選擇股市,對股市有資金注入。
GDP宏觀經濟指標,可以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調節。當走勢不及預期時,會通過調節貨幣政策來向市場釋放資金流動性。市場資金增多,流動性加大,部分資金也會進入資本市場。
但上述說法不夠客觀,GDP數據好壞都有其本身的特點,那么,如何體現在股市中呢?
GDP好,周期型的股票會強于成長型的股票。如2003—2004年炒的五朵金花(銀行、地產、電力、鋼鐵、汽車);2006—2007年領漲的資源;2009年領漲的基建。
GDP不好,成長型的股票會強于周期型的股票。如1999一2000年的網絡股;2013—2015年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的成長股。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度量一組代表性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相對數,用來反映居民家庭購買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
CPI是管理層貨幣政策調節的一個參考指標。CPI高于6%,管理層就會考慮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來抑制通脹,如2010—2012年多次上調存準,市場錢少了股市就會跌。CPI低于3%,管理層就會考慮降息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來刺激經濟,如2013—2015年多次降息降準,市場錢多了股市就會漲。
生產價格指數(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PPI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在目前PPI連續走低的背景下,政策天平就會偏重于穩增長。而一旦PPI指標有所轉好,政策天平就會偏重于促改革。
采購經理指數(PMI):PMI指數50為榮枯分水線。當PMI大于50時,說明經濟在發展,當PMI小于50時,說明經濟在衰退。
按照常理來說,當PMI高于50的時候,則實體經濟比較不錯,但中國股市比較有個性,很多時候PMI高于50,可股市就是不漲,但當PMI低于50的時候可能會迎來—波行情。
其實很簡單,依然是資金來主導的,比如,PMI好的時候實體經濟好,那么資金都流入到實體經濟,所以,股市這邊的資金自然流出,股市自然會走壞,但PMI低的時候說明實體經濟并不是很好,所以,資金就會返回到股市,這樣股市可能會迎來一波上漲行情。所以,有時候看宏觀數據也要按照資金情況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