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利用存貨,調整銷售成本
“存貨”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銷售或耗用而儲存的各種有形資產,是企業流動資產的一項重要內容,直接對應于利潤表中的主營業務成本項目,因此該科目的變化對企業損益、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和所得稅數額都能產生一定影響。
上市公司若采用不適當的方法計價或任意分攤存貨成本,就可能降低銷售成本,增加營業利潤:首先,存貨計價的方法不同,對企業財務狀況、盈虧情況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期末存貨計價過高或期初存貨計價過低,當期收益都可能因此而增加;反之亦然。所以,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可以產生一定的利潤調整空間。
如南洋實業的1997年報顯示,由于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由原來的加權平均法改為先進先出法,公司的銷售毛利率由19%年的17.6%上升到1997年的18.9%。由于銷售毛利率的變化,使得公司1997年的主業利潤增加了2474萬元。其次,有的企業采用定額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時,將產品定額成本差異在期末在產品和庫存產品之間分攤。本期銷售產品卻不分攤,以降低本期銷售成本。更有甚者,故意虛列存貨或隱瞞存貨的短缺或毀損,從而達到虛增本期利潤的目的。
案例二:調整預提費用,沖減當期成本
預提費用項目反映企業所有已經預提計入成本費用而尚未支付的各項費用。預提費用也是一項帶有主觀性的會計科目,不可避免存在人為的判斷和估計,有時也會成為上市公司利潤調節的工具。比較典型的如天鴻寶業公司,2000年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其各種盈利指標出現了成倍的增長。
投資者在閱讀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時,應對成本費用出現大幅下降的公司予以特別關注,并進一步分析其下降原因,看其究竟是企業改善經營管理等原因,還是一些會計手段的運用和操縱所致。有關成本費用大幅下降的因素,如存貨計價方法變更等都是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的必要內容,因此投資者對這部分的分析應結合財務報表附注進行。必要時,可以剔除由于會計手段運用而降低的成本費用,重新判斷上市公司的真實盈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