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作為本地上市公司的直接或間接所有人,為了達到以募集資金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從而增加地方稅收等目的,常常在關鍵時刻伸出“看得見的手”,對上市公司予以幫助和扶持,這會使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發生重要的變化。比較典型的是,當上市公司需要業績支持以獲得配股或增發資格,或者出現虧損,甚至面臨“摘牌”的威脅時,地方政府常常通過財政補貼、降低稅負、減免利息、給予資產價格優惠等方式,使上市公司增加當期利潤,改善財務報表形象,一些公司也因此而實現了扭虧目標。
如南通機床1997年獲得補貼收入1 088萬元,是利潤總額的5.6倍,里面含有已收取的增值稅退稅收入、安置特困企業費用補貼、地方所得稅已退抵征、貸款銀行利息核銷等內容。由于靠地方政府扶持而增加的利潤并不能夠反映出上市公司自身真實的經營和盈利水平,而且政府扶持措施具有不確定性和非持續性,就為以后年度利潤的滑坡埋下了伏筆。因此,有地方政府扶持背景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也具有一定的財務陷阱。
投資者對這類財務報表進行分析時,首先應觀察“所得稅/利潤總額”比率,若該比率與企業所得稅率相比小很多,則說明企業的凈利潤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稅收優惠或返還;其次,關注利潤表中的補貼收入、財政返還等因素在企業利潤中所占比重;第三,結合財務報表附注披露的信息對上述內容進行分析和判斷。